赤壁长江大桥,是天门至赤壁一级公路跨越长江的控制性工程,连接北岸的洪湖市乌林镇和南岸的赤壁市赤壁镇,主桥为双塔单侧混合梁斜拉桥,长1,380米,主跨720米,按双向六车道一级公路标准建设,设计行车速度为80公里/小时。项目估算总投资为28.35亿元人民币,建设工期3年。但是在赤壁长江大桥的背后的故事却鲜为人知,下面问问我小编就给大家揭秘一下赤壁长江大桥背后的故事。
1992年11月,中国十大杰出青年陈天胜(赤壁人)决定在家乡建一座桥,并且打电话告诉了赤壁、洪胡两个市政府。记得那天下午,他出席了全国人大礼堂举行的“全国杰出科技产业化表彰大会”回到燕京宾馆。赤壁市长樊仁富、洪湖市长将昌忠两位一直在一楼的咖啡店等待陈天生。他那时的办公室主任就是胡洪斌,让他负责接待并且打印了合同。同一天《科技日报》整版刊登了陈天生写的通讯。他们在报纸上看到了就经过电话简短的问候了,然后他们就签了合同。那是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不久,全国正处于一个大的快速繁荣期,无论是政府还是陈天生,都没有把修桥看做是有多难的事。合同签订后的第三天,胡克实(曾任团中央书记、中国科学院党委书记)、陆禹(北京市副市长),中国铁道科学设计院和他的几个朋友到他的办公室聊天。当陈天生谈到修桥,院长说:“我可以帮你。”。他说他的表哥是美籍华人,在世界桥梁设计的第一人,林同炎。林先生,江泽民和朱镕基他们每次来中国都会去接见。陈当然很高兴。他希望他马上就可以联系上他们。没有因特网,只有传真。几天后,林先生抵达北京。在北京长城饭店陈天生先生和林先生出席了签字仪式。美国大使和中国驻美国大使柴泽民也出席了签字仪式。合同由林先生设计,负责赤壁长江大桥的设计。林先生那时已经八十岁了。他在仪式上说,他这一生设计了世界上300多座桥梁,但没有一座桥设计在中国的,他必须用最先进的设计理念,将一生的成果应用在赤壁长江大桥上。
注:林同炎。(1912 ~ 2003)原名是林同棪,土生土长的东瀚乡云庄北窗的福州福清人,1912年11月出生在抚州市乌石山下一个书香门第家。他的表弟林同骅(桦)也是美国工程院院士,中国科学院外国院士,中国科学院的则是他另一位兄弟林同骥。
以上是为大家收集整理的相关“赤壁长江大桥”的知识介绍,更多详细介绍欢迎登入问问我建筑综合服务平台查询。
因发展需要收购建筑公司,要求桥梁、房建、隧道一级资质必须具备
本人道路桥梁专业,达到报考一建资格,想找一家培训机构报名一建